每天吃魚,卻叫不出魚的名字?想去漁港吃海產,或走一趟魚市場,卻聽不懂俗名、學名、中文、台語、日文混雜的海產名嗎?從小在基隆生長的作家曹銘宗笑說,有些名稱其實連攤販老闆、漁夫都不見得知道為什麼這樣叫,像是「花枝」和「魷魚」到底為何名稱不同?萬一多問幾句,還會不解的反問,「就一直以來都這樣叫啊!我怎麼知道為什麼?」

走入魚市場,曹銘宗猶如庶民飲食文化偵探,手指向攤位上擺滿的魚、蝦、蟹類,每種在外行人眼中看來只能勉強用大小、顏色、長短區分的海產都有其名,「像是『鮪』這個字怎麼來的?原來是從日文借用,而日本最初也是借用中文字,再自行造新字。」

食物隱藏文化脈絡

曹銘宗解釋,台灣因為日本時期的歷史因素,中文字沿用「鮪魚」,大陸就不稱作「鮪」,而叫做「金槍魚」,台語則是叫「串仔」,原因還在研究中,「但光是研究名稱的由來,就能知道很多有趣的歷史和文化脈絡。」

曹銘宗表示自己不是「美食專家」,而是「煮飯工作者」,自小喜歡做菜,手機存的照片都是自己煮的家常美食,「我太太就都不用煮,交給我就好!」他在報社工作30年,曾擔任記者,負責與台灣史、文化相關路線,「有次為了出書,採訪了基隆廟口的小吃攤,一攤接著一攤問,開始對食物、海產名稱感興趣。」

歷史地理交叉比對

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「名字」,背後更隱藏著大歷史的痕跡,曹銘宗從常用的名稱往回比對,「科學資料除了學名,往往也會記載俗名,但不會寫到俗名由來。我以族群為線索,比對荷蘭文、西班牙文、日文、原住民語以及泉州文獻史料,慢慢找到魚名的由來。」

像是傳統上被認為最好吃的「午仔魚」,為何以「午」為名?曹銘宗表示,近年甚至有人以為「午」是錯字而改寫作「鯃」,連維基百科都寫兩者通用,「但鯃這個字來自中國古時候的一種如今已經絕跡的魚,跟『午仔魚』無關,我後來在《泉州府誌》查到,原來是這種魚豐收的『大出』時刻,在泉州正好是端午節,因此即使午仔魚在台灣盛產的時間不是端午,仍然保留了泉州漁民的說法。」

【美國生產優勢】美國生產的好處?
去美國生產好處多多,但是看你從哪方面去想。
想週遊全世界。拿美國護照在世界通行非常方便。擁有多國免簽證。
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,以前我留學美國仍然是“外國國際生”的身份。那時候我常常想如果我是美國人就好了。因為多了一個美國人的身份。待遇種種是不一樣的。
你的寶寶是美國人拿本洲生學費是件容易的事。本洲生學費政府有補助的。13年的義務教育。美國籍寶寶讀大學,研究所。學費只要是外國學生的10%。
而且容易進入知名大學。僅僅四年本科學費就可以為您省上百萬。
在美國,即使沒有錢看病也可以享受全面的醫療保障。不用擔心被醫院趕出去。

可以申請美國公民才可以享有的獎學金1%低利助學貸款。比起多處自費赴美就讀的外國學生可以省下上百萬台幣,美國公民可以無條件留在高收入的美國工作。可以優先擔任美國政府公家單位及大型企業重要的領導崗位。
其他的國家政局不穩定或是動蕩時即使航空封鎖。美國公民也可以在美國政府的保護下。享有優先搭機離開的權利。美國生產好處很多,就看你從哪個點去想了。請直接諮詢美國月子中心執行長。可以詳細說明。

arrow
arrow

    gabrieneal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